帮扶队员扶贫事迹 凉山彝乡脱贫攻坚奋斗路

时间:2024-11-14 22:57:51
帮扶队员扶贫事迹 凉山彝乡脱贫攻坚奋斗路[此文共1665字]

凉山彝乡脱贫攻坚奋斗路

吃得苦,安下心,才能留下来做点事情

2018年,赴任  县 镇 村帮扶队员。

**说:“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不怕苦,很想去帮一帮贫困地区的群众”。说这话,**是认真的。此前,**主动报名选派到了大竹县成为一名驻村农技员,这是**第二次响应国家号召,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但是,大凉山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还是超出**的想象。

第一关就是行路难。从达州到成都,成都到西昌,西昌到金阳,差不多穿越全省,全程800余公里,驾车不吃不喝17个小时,这还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西昌到金阳没有高速,只有县道,且路窄弯多,路面坑洼,坐大巴车就像坐船一样,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要是遇上山体滑坡、泥石流,那就不好说了。再从金阳到新寨子村,不能搭便车的话,要步行3小时以上。平时走访农户,翻山越岭,只能步行。

第二关是食宿苦。帮扶队驻扎的村委会,没有食堂,蔬菜、肉类来源也不稳定,帮扶队常常是“入乡随俗”,煮一锅土豆,或下一盆方便面,凑合就是一顿,很难像模像样地炒几个菜吃饭。住在村委会一楼,潮湿、采光不足,没有洗浴条件,实在忍不住了只能去县城洗澡。

第三关是语言不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人不懂汉语。小学生是一个突破口,**和帮扶队就是与小学生交朋友,学会了彝语简单交流。

吃得苦,安下心,才能留下来做点事情,当初入村的时候帮扶队一共5人,**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依然和村第一书记、其他年轻的同志一样,主动承担了综合帮扶多项事务。全村人的信息档案,村支部的会议纪要,农民夜校的培训资料,上级要求报送的扶贫材料,**也是认真整理和提前准备。

常掉发,掉白发,为大凉山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脱贫攻坚路上水泥路好修、水网电网好架、帮扶资料好填,但新寨子村的产业发展却让**同志最费心最扒力。

新寨子村766人,耕地850余亩、宜林山地5130亩,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不低。这也说明,资源约束不是新寨子村长期贫困的主因。

**和第一书记、其他帮扶队员一样使出了浑身解数。考虑到工作需要,**还把自己心爱的私家车提供出来,供综合帮扶队无偿使用,经常还自贴腰包加油给村上、镇上办事。

实施“三棵树”扶贫规划,在全村宜林山地栽种花椒、核桃、华山松,为村民的长期、可持续收入播下希望。林下套种春薯秋菜(春季种土豆、秋季种高山大白菜),解决村民的即期收入。

为鼓励村民搞养殖,实施了“借猪还猪、借鸡还鸡”扶贫项目。

鼓励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没有务工人口的,提供村公益岗位,低保应保尽保,确保每户农户有收入来源。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亲历者。那次县城卖白菜,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10月,为了引导村民主动对接市场,**和其他帮扶队员决定利用晚间,去县城帮村合作社卖白菜。秋风凌冽,在昏黄的路灯下,大家支一张桌子、摆上一杆秤就开张了,忙于吆喝和理货,丝毫感觉不到寒意。每当摊位前一冷清,**就和大家,或念或唱,咿咿呀呀吆喝起来。

金阳街头夜卖菜,连续了四晚上,业绩不俗,合计卖出了白菜等蔬菜近1000公斤。

这事对村民们触动很大,他们说,“卖菜不羞人呢,读书人都放得下面子,我们从土里刨食的农民端什么架子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有操不完的心,总有做不完的事。虽然他在帮扶队中年龄最大,但精气神可一点不输年轻人。他说:既然我来到了这里,就一定要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累点苦点辛苦点这没有什么。

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彝族群众如亲人一样

**在新寨子村人缘好。刚驻村时,**处处谨慎,生怕冒犯到少数民族习俗。日子久了,群众看到帮扶队是在巴心巴肝地帮助他们,自己就跟乡亲们熟稔起来了。“**兄弟,搭个车!”“上呀!怎么今天又进城?”“街上去卖点东西”,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发生在与村民偶遇的路上,或农户的院落里。时不时**还主动和乡亲们打招呼,开玩笑,了解需求。

有一次走访,**了解到村里曲比阿牛一家的情况十分焦心。丈夫因车祸去世,曲比阿牛受刺激,有些失智,而膝下三男一女,都未成年,面临辍学的困境。**联系这户人家的校内帮扶单位,得到计科院的支持。如今,长子洛比格日受资助,在南充第八中学读高中,弟妹的义务教育也得到妥善安排。

关心关爱彝族同胞的鲜活事例每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对于**同志来说,这根本不叫什么,因为在他看来,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这就是他的亲人。

**心里装着彝族群众,新寨子村与达州又山高路远,常常冷落了家人。**在家排行老大,老父母均已年近90,身体也不是太好,常常需要人照顾,父母还经常念叨。**总是劝慰父母:“爸、妈,你儿现在正在完成国家脱贫攻坚重任,一时走不开,请您二老好好保重身体,等我归来时,一定好好照顾您们。”

这不,11月下旬**休假,就千里迢迢直扑达州,回家看望妻女父母。几天后,**又奔波在去新寨子村的路上。

在那个云端上的寨子,有他的扶贫同事,亲人般的彝族村民,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帮扶队员扶贫事迹 凉山彝乡脱贫攻坚奋斗路[此文共166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