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第二篇:《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顾名思义,作者就是美国的希利尔。
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厚厚的一本,共讲了90个故事。我一拿到它,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看的书,希利尔就像表演一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精美的插图把枯燥的历史演化成了一本让人兴趣盎然的历史故事集。
希利尔善于用我们的口吻进行讲述,即使是大人们都感觉乏味并较难记住的历史,都能在他妙笔生花的叙述下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明白喜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他常常再文章中使用颠三倒四的话与字符,如头朝下的“覆地翻天”,把字倒着写,让人一下找到天翻地覆的感觉;还比如“i……h……s……v”,逼着你看完这一章,直到得出答案:“in 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以此为记,必将得胜。”看到这里,我发现,希利尔原来也像我们一样搞怪。
看完这本书,我想,中国历史比较难记,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把中国历史写得像《希利尔讲世界史》一样适合我们看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吧:(www.)第一,希利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学识渊博,博学多思;第二,希利尔当过美国着名小学——卡尔维特学校的首任校长,非常懂得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第三是希利尔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我们的教科书枯燥无味,我们需要一本喜欢的历史读物;第四就是希利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意志力,他不但能够亲自动手编写,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完成了这本人人称颂的好书。
可是国内的一些学者,他们要么没有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么就是一些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可历史知识又不够渊博。国内既知识渊博又懂儿童心理学的,他们又不立志为我们写书,据说给我们写这类书不赚钱。难怪中国还没出现专门为我们创作的中国历史读物了。
看到这些问题,我开始产生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中国的希利尔。当然,这中国的希利尔可不是这么容易做的,第一步是提高自己的学识,第二步是保持自己的童心,第三步是立志创作孩子喜欢的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事要干。
第三篇:读《希利尔讲世界史》有感
读《希利尔讲世界史》后感
初二(4)班吴陈媛
我读了一本有关世界史的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希利尔。 这本书有50个章节,主要介绍的是从万物起源到今天的世界,其中包括了很多世界各国的战争、起源、文化、信仰等,内容很丰富。
我印象较深的章节有记述了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著名战役——《特洛伊战争》。这是一场因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而引发的在希腊与特洛伊之间的战争。当时逐渐失利的希腊人设法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派遣士兵潜入特洛伊,里外汇合,用木马冲击了特洛伊,希腊人一举获胜。西方现仍有谚语“小心希腊人送的礼物”,以此来告诫人们提防送礼的敌人。
另一篇名为《天国、权力、荣耀,全是你的》,文章的主人公是耶稣。故事讲的是在公元前四年,耶稣诞生于罗马帝国东部的村庄—伯利桓。他在30多岁开始传教布道,教导人们信仰上帝,教导人们从善,受到了很多犹太人的敬仰。但导致一些教士的担忧,深怕自己的崇高地位被取代,就污蔑耶稣想要称王,绞尽脑汁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虽然耶稣死去,但他的基督信徒不但不畏惧死亡,还为基督教殉道。后来,这种宗教盛行,多数人都开始信仰上帝,耶稣被人们认为是上帝的使者。
我很喜欢这本书,作者完全以小孩的口吻叙述,易懂且信息量丰富,不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推荐大家一读。
第四篇:两希文化 读书笔记
两希文化
两希文化指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而其中代表读物就是圣经。在我看来,《圣经》这本书其性质与我们大家都看到过的《心灵鸡汤》很类似,都是通过很多一个个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只不过《圣经》更加的抽象化,更加的过于伟大,更加的倾向于去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最不同的一点是《心灵鸡汤》主要是告诉我们,而《圣经》则告诉我们这么做,你觉得怎么样?。在这点上,我还是比较认同《圣经》的。因为在生活中任何事都没有什么该与不该,每个人的看法和处事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自己觉得怎样做怎样好就怎样做,这样应该比较符合人性吧。 在读着《圣经》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无数次都被它所感动,总是莫名其妙的有一股热流从心底往上涌。我知道这是因为里面的人物,里面的事情都让我觉得太美好太让人憧憬。与现实相比较起来,那是多么的完美啊,多么完美的人啊,多么完美的世界啊。虽然他们是生活在贫穷与饥饿中,但是他们还是对生活布满了幻想布满了希望。假如我们身边的人都有着他们这股耐力与勇气以及乐观的生活情绪,我想还在感叹生活不公平的人应该不会存在吧,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的人应该也不会如此之多吧。在这一点上现代人真的是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啊,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还没打到让任何人都可以挥霍的程度,但是要让每个人都吃得饱还是不成问题。只要你肯努力,你可以得到更多。所以《圣经》中的不管碰到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想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那么多的故事中,我认为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应该是关于摩西的神奇故事了,摩西在耶和华的指引下带领以色列人 ……此处隐藏2916个字……都是美好的。任何人只要对被看作民主的国家稍作比较(例如挪威与印度比较,或澳大利亚与菲律宾比较),就会了解已经巩固的民主也有质量上的差别:有些民主质量高,有些民主质量低下,还有些民主不上不下。因此,民主也有优劣之分。[10]而这种优劣是应该从民主的实效来看的,而不是看民主的形式。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一种所谓的真正的民主形式而不顾一切,不能为了民主而民主,我们应该想清楚,实现民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民掌握政权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当统治者,耍一下威风?或是为了掠夺富人的财产、报复富人,就像曾经的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为了全体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福祉?这些问题引出了本书最后一
讲涉及到的内容——民主的实效。
二、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书中用了两种标准来衡量现存民主的实效:一是用工具性标准来衡量,如民主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等。二是用民主本身的尺度来衡量民主的实效,即现实的民主制度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民主方式运作的?[11]关于工具性标准书中得出的结论是:1、民主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不一定阻碍经济增长,还得具体环境具体分析;2、民主政体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3、民主制度不一定会带来幸福。这三个结论都是作者在综合各国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而得出的结论,在此我不对它们的正确与否作出评论,我只是想说,既然人们把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以及幸福作为衡量被认为是“好东西”的民主的实效,说明了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幸福这三个标准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人们普遍的追求,那么实现民主,不恰恰应该以实现这三个标准为最终目的吗?
因此,我认为: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在这里我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合称为社会进步。因此,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一种民主是“好民主”还是“坏民主”,都应该以能否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当民主的实现以社会纷争不断、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代价时,民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推动社会更好地前进,而经济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无论是什么民主模式,只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而人民辛勤参与生产劳动,发展经济,是为了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因此,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手段,应该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稳步发展,使人民生活幸福。
只有这样的民主,才是好民主。
书中提到了西方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主程度很低,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挺高的。[12]虽然我不敢说中国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但是无论如何,这恰好表明了不是只有西方的那一套民主才叫“民主”,不是符合了西方标准的民主才是好民主,才会实现幸福,是不是好民主,还得看该民主模式适不适合一国的国情。那么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才适合中国呢?
三、中国的民主
书的最后作者对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其中提到了“民主赤字”,即挂着“民主”的招牌,但徒有其表。比如“美国的民主赤字”、“加拿大的民主赤字”、“澳大利亚的民主赤字”等等。民主的赤字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投票率的下降、政党的衰落,民众对各种政治机构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下降。这三种现象并不局限于个别国家,而是在相当多的所谓“民主”国家都可以观察到。[13]为什么会出现“民主赤字”?为什么原来在西方国家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也会出问题啦?关键问题还是——时代变了,民主制度却没有变,矛盾就产生了。因此还是那句话:“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3]”
中国的民主现状是很复杂的。
首先我们用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主现状: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在近三十年来有目共睹,但是这是以牺牲了很多民主权利为代价换取的,比如城市房屋的强行
拆迁、强制征收农民土地、各种“血汗工厂”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然而经济的发展却反过来促进了民主的发展,这三十年来,人民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社会舆论环境也越来越宽松,政府服务意识在逐渐加强。中国的不民主的体制照样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说明一种政治模式只要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就有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一定非要严格标准意义上的民主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了,大方向必定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民主改革,但是,注重自身特点才是关键。
如果从民主原则来分析中国的民主现状,即用平等的参与、平等的代表和平等的影响[14]来衡量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那么我们只能说中国的民主之路还很遥远。总结起来就是书中的一段话:有些社会群体基本上不参与政治,另一些社会群体则积极参与政治;有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偏好很难在政治过程中得到代表,另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偏好在政治过程中得到充分、甚至过度的代表;政府对某些社会群体的需要和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对另一些社会群体的需求和要求却不作出回应。[15]
客观来说,随着社会进步,中国的公民权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主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因此,中国要想继续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民的生活幸福,必须改革政治制度了。这要看党的魄力和智慧了。至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怎么改,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模式,由于个人能力、学识以及阅历有限,我也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里只能把作者的关于民主发展的建议作为参考列出:
第一, 用抽签代替选举,增强民众政治参与的力度。
第二, 加强商议,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深度。
第三,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
第四, 超越政治民主,将民主的原则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尤其是经济领域。[16]
我始终认为,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或许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它会消失,但是无论如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才是我们应该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缘起第5页
[2]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前言第4页
[3]同上第3页
[4]同上第3页
[5]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第2页
[6]同上第45页
[7]同上第65-66页
[8]同上第69页
[9]同上第69-70页
[10]同上第75页
[11]同上第191页
[12]同上第200页
[13]同上第244页
[14]同上第205页
[15]同上第205页
[16]同上第245-256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