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精选多篇)

时间:2024-11-23 22:57:5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精选多篇)[此文共25174字]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3

加快社会主义新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实践中提出和实行了许多支援农村、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最近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二是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三是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四是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在充分看到“三农”发展的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依然严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等等。这些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仍然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又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 1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世纪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了五个大的方面的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的。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家“十一五”以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年,在城乡发展方面,由于二元经济体制等诸多原因,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而农村的发展照样离不开城市。可以说,我国农村与城市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正在日益提高,因此,只有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发展。在过去的城乡发展中,我们有些偏重于城市,现在则到了该向农村倾斜的时候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的发展上。必须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新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落实好中央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我国“三农”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向农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第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改革面广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和完善,也包括税费改革的巩固和深化,还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区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中央强调,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致使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 ……此处隐藏22029个字……路子,创造经验。

四是夯实基础的原则。村级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我国党政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当前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应该在村级。为此,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村级,大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夯实筑牢。

第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指标体系。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依据《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行动纲要》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的工作要求,《意见》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村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

1、经济发展:(1)经济总量规模化。全面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超过8万元。(预计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达超指标。)(2)二三产业园区化。坚持实行科学规划,提高开发园区建设水平,二三产业在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中的产出比例达到9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25%的村可达超指标。)(3)农业经营集约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达超指标。)(4)经济发展特色化。因地制宜发展各业经济,村级经济发展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特色明显,有一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全市已有5%的村实施了省级或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5)村级经济股份化。大力发展股份经济,全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级增收长效机制,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人均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全市已有40%的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超500元。)

第五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一、正确分析形势,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

2005年是我国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一年,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的一年。中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在上年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出现重要转机,2005年基数较高、困难较多、灾

害较重的情况下,农业农村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良好势头”、“四个继续推进”。“两个良好势头”:一是粮食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产基础上保持稳定增产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预计达到9680亿斤,比上年增产291亿斤,两年粮食共计增产超过1000亿斤,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粮食亩产在上年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连续两年超过600斤,历史上前所未有。二是农民收入在上年较大幅度增长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3250元,实际增长6%左右,这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农民增收连续两年超过300元,历史上也不多见。“四个继续推进”: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大宗农产品在优势产区的集中度提高,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种的优质化率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产值中的份额提高,农产品在产区的加工率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提高。二是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农业税减免进程加快,已有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国农民负担又减轻220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正在展开。粮食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供销社、集体林权和国有农场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进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断强化,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农业信息“三电合一”和农机跨区作业积极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初步建立,灾后重建和灾民救助有效开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基层防控能力有所加强。特别要指出,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并出现感染到人的新情况。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000万人,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上免除了杂费,395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有620个县市开展试点,覆盖了全国1/4的农村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在上年减少较多的基础上又减少200万左右,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最多、幅度下降最大的两年。同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总之,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衷心拥护,心气比较顺,发展劲头足,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特别是连续两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较多增收,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三农”工作的结果,是政策有力、调控加强、科技进步、工作扎实和气候总体有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在中央加强“三农”工作新决策、新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第一,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全党全国基本形成共识,统筹城乡发展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多予”有了良好开端,“少取”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放活”正在积极推进。第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进展,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开始起步。农村二、三产业从注重外延增长转向注重内涵发展。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村经济增长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三,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项改革措施综合配套推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触及的矛盾越来越深,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即将实现。农村综合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即将普遍推开。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第四,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农民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保护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精选多篇)[此文共2517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